五月五,过端午。
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。每月有三个五日:五、十五、二十五,端为开始之意,每月之五日皆可称端五,而农历五月又称“午月”,故五月端五又作“端午”,一般以为这就是“端午”名称的由来,各地、各代习俗有差异,导致端午节又有多种不同称呼,如端阳、重午、重五等等。
农历的五月初五,已是仲夏,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气温逐渐升高,毒虫、疾病开始活跃。远在上古之时,先民就开始意识到这个时段对于生活质量的重要性,并开始有意识采取各种措施、举行各种活动,驱毒避邪,祈求健康、丰收。大约在汉晋之际,过端午已经成为普遍的风气,到了唐、宋两朝,各种活动内容仪式完全定型,端午成为朝野同欢的国家节庆。
中国地域辽阔,各地习俗、物产多样,早期端午活动多就地取材,各有特色。如有的以药草沐浴,来驱赶虫豸、除垢保健,这应该是比较普遍的做法。屈原《九歌·云中君》就已经有“浴兰汤兮沐芳,华采衣兮若英”这样以药草煮汤沐浴的描写,汉朝戴德《大戴礼记·夏小正》也提及五月煮梅,“午日以兰汤沐浴”。南朝梁人宗懔所著《荆楚岁时记》已经有了沐兰节的记载:“五月五日,谓之浴兰节。”
有的采药草,并服用、佩戴,如艾草、菖蒲等,这是在暑气渐生之时用以辟邪保健。《荆楚岁时记》记五月五日这一天的习俗说:“四民并蹋百草之戏,采艾以为人,悬门户上以禳毒气;以菖蒲或镂或屑,以泛酒。”而在下边所作注释,则透露了这些习俗的形成,都是为了抵御即将到来的病毒侵害:“宗则字文度,常以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,见似人处揽而取之,用灸有验。《师旷占》曰:‘岁多病,则病草先生。’艾是也。今人以艾为虎形,或剪彩为小虎,粘艾叶以戴之。”
还有以丝绳等鲜艳之物系在头、臂,辟邪趋吉。东汉应劭《风俗通义》载:“五月五日,以五彩丝系臂,名长命缕,一名续命缕,一名辟兵缯,一名五色缕,一名朱索,辟兵及鬼,命人不病瘟。”向往健康平安的心理,此时表现得就更明显了。这一习俗经过发展,后来成为女性的节日——女儿节。明朝沈榜《宛署杂记》:“五月女儿节,系端午索,戴艾叶、五毒灵符。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,饰小闺女,尽态极妍。出嫁女亦各归宁,因呼为女儿节。”
当然,影响最大的、最流行的,当属做粽子和龙舟竞渡。这两种习俗因为有了名人故事的加入而具备了更深厚的人文底蕴,后来也就更深入人心。
晋朝周处《风土记》说:“仲夏端午,烹鶩角黍。”角黍即是后来的粽子。后魏农学家贾思勰《齐民要术》保存了周处《风土记》所载的粽子做法:“俗先以二节日(五月五、夏至),用菰叶裹黍米,以淳浓灰汁煮之,令烂熟,于五月五日、夏至啖之。黏黍,一名糉,一名角黍,盖取阴阳尚相裹、未分散之时象也。”南朝梁吴均《续齐谐记》的文字,说明那时候粽子已经和屈原投江联系起来了:“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死,楚人哀之,每至此日,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。汉建武中,长沙区曲忽见一士,称三闾大夫,曰:‘见祭甚善,但常年所遗,为蛟龙所窃,今若有惠,以楝叶塞筒,五彩线缚之,此二物蛟龙所惮。’曲依言。故世人五月五日作粽,并五彩线及楝叶,皆汨罗遗风也。”
至于赛龙舟,其初衷大约也是借助这种群体活动,一来舒展四肢、强健体魄、以避病害,二来也有强化群体协作、增强群体凝聚力之意。龙舟竞渡源于江南,也以江南为最盛,后人多以纪念春秋时的伍子胥、战国时的屈原、东汉时投江救父的孝女曹娥作为人文来源,其中以纪念屈原最为人所知。唐魏征《隋书·地理志》谈及荆州,说:“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,土人追至洞庭不见,湖大船小,莫得济者,乃歌曰:‘何由得渡湖。’因尔鼓棹争归,竞会亭上,习以相传,为竞渡之戏。其迅楫齐驰,棹歌乱响,喧振水陆,观者如云,诸郡率然,而南郡、襄阳尤甚。二郡又有牵钩之戏,云从讲武所出,楚将伐吴,以为教战,流迁不改,习以相传。钩初发动,皆有鼓节,群噪歌谣,振惊远近,俗云以此厌胜,用致丰穰。其事亦传于他郡。梁简文之临雍部,发教禁之,由是颇息。”